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狀元一般封什麽官,以及宋朝狀元一般封什麽官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內容導航:- 古代考中狀元後, 最開始會被授予怎樣的官職?
- 在古代考中狀元剛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
- 古代學子中了狀元之後,能夠被封什麽樣的官職?
- 古代的狀元會當什麽官啊?
- 古代狀元一般封什麽官
- 狀元可以當什麽官
Q1:古代考中狀元後, 最開始會被授予怎樣的官職?
狀元是中國的特產,作為科舉考試最優者,他們10年寒窗苦讀,高中狀元以後,到底會封什麽官呢?
每個時期不同,宋朝時期,一般會封個某州通判,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皇權,親自設立的一個官職,由皇帝親自任命,到各個州去輔佐知州(州一把手)治理地方。
一般會負責地方的糧運,水利以及訴訟等相關事項,除此之外,他們對州府的最高長官還有監察的責任,也因此他們的身份非常特殊,可以直接繞過上級,向皇帝稟報各州的事情。雖然是各州的副職,但各州的最高長官都非常忌憚他們。如果放到現代社會比較的話,除了皇帝賦予的特殊權利外,他們的職責就相當於副市長。
如果要是在明清時期中了狀元,一般情況會先分配到翰林院,官至從六品,比七品芝麻官稍微大一點點。但是他們的身份非常特殊,導致他們的社會地位非常高。
翰林院從唐朝設立開始,最初是容納具有各種才藝的人才機構,其中包括會吟詩作賦的文士,飽讀經典的學士,還有算卦的,玩雜耍的,會下棋的,論道的,吹拉彈唱三教九流無所不有。
皇帝需要他們的時候,召見他們去陪玩,根本上說他們與政治毫無關係,隻跟皇帝的愛好有關係,也沒什麽政治地位。
後來這幫人一分為二,那些學識淵博,精通文辭之人,被分配到了翰林學士院,簡稱翰林學士。專門幫皇帝臨時起草詔書,幫專門從事起草詔書的中書省官員,臨時分擔一些壓力。另一幫人則成為了翰林供奉,繼續侍奉皇帝的娛樂活動。
到了明清時期,翰林學士已是正式官職,是朝廷培養人才的重要機構,直接受命於皇帝,從這個機構走出來的人才非常多,比如白居易、蘇軾、王安石、歐陽修、方孝孺、張居正、曾國藩、李鴻章等人。
也因為翰林院的輝煌,導致天下讀書人,畢生願望就是參加科舉進入翰林院,從而導致翰林院,積累了大量的國家儲備人才。狀元進入翰林院,沒分配實際職務之前,一些散官的權力都比他們大。
那麽,中國第一個狀元又是誰?
中國科舉考試製度,創始於隋朝,經過幾個朝代發展,到了明清時期,達到了鼎盛,清朝末年才正式廢除。從公元605年,隋煬帝正式設立進士科,選拔人才,到1905年光緒朝正式廢除,經曆了1300年。
曆史上有名可考的第一個狀元是誕生於唐朝的孫伏伽,此人原本是隋朝人,在隋朝就考中了進士,早年做過地方小吏, 最高擔任過萬年縣的法曹,相當於,我們現在縣級司法部門的一把手。
隋朝覆滅後,李淵稱帝建立唐朝,他也順應時代歸順了唐王朝,建國之初李淵非常重視人才的選拔,延續了隋朝的科舉製度,並加以完善。
公元622年,唐朝舉行了第一次建國後的科舉考試,孫伏伽成績名列甲榜第一,成為中國第1個狀元。
後來玄武門之變後,孫伏伽極力擁護李世民,李世民稱帝後,重用了他,後來官至大理寺少卿,公元658年,在家裏壽終正寢。
經曆1300年的科舉考試,哪個地方誕生的狀元最多?
從唐朝到清朝末年(包括遼、金、元三朝),加上一些短命的政權(如太平天國,大西國等)以及武狀元,總共有777位狀元。
從唐朝開始到明清,經濟與文化重心也從北方向南逐漸轉移,唐宋兩代出自北方的狀元有68位,占到了全國比例的61%左右,而南方僅有44名。
到了元明清三代,人才的重心,地理分布開始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北方出狀元的比例縮小到了13%左右,南方占據了80%以上,有了絕對的優勢。
一千多年的科舉考試,南方狀元的比例越來越大,相關記載曆代出狀元最多的地方是蘇州省,出了60名狀元,成為全國之冠。第二是浙江省54名狀元,河南以37名狀元排名第三,第4名福建33名狀元,第5名山東30人,第6名河北29人,第七名江西和河北並列也是29人,第8名安徽21人,第9名四川13人,山西與湖北並列第十,有10人。
既然那麽多人寒窗苦讀,擠破頭都想要成為狀元,那麽曆史上成就最高的狀元又是誰?
要說秀才中成就最高的,很多人都知道是東漢光武帝劉秀,他推翻了王莽立的新朝,最終成為了東漢開國皇帝。
其實曆史上有一個狀元,最終也成為了皇帝,隻是不為人知罷了。以我們現代人的角度去審視曆史,很多人隻關注漢人建立的江山,頂多算上元朝和清朝。
其實,中原的文化一直以來都影響著少數民族政權,很多少數民族政權都在效仿漢族,他們不光對儒學有非常強的認同,選取人才也是效仿漢族的科學考試。所以我們不能排除遼、夏、金這三國。
這三個國家中,西夏的第八任皇帝神宗李遵頊(xu),雖然是皇室後裔,卻是個博才多學之人,早年考中狀元,後進入軍隊得到重用,49歲繼位,成為西夏第八任皇帝。
結尾
古人想要出人頭地,隻能寒窗苦讀,考中狀元是對他們的最高認可,不過每朝每代並非考中狀元就萬事大吉,成就有多高還得看個人的努力程度,一開始擔任多大的官,並不是決定性因素。
Q2:在古代考中狀元剛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
清朝初年對此明確,給予一甲進士或副將、參將、遊擊、都司,二三進士給予守備、署守。 此後,武狀元被授予一等侍衛、榜眼,探花被授予二等侍衛,二、三進士被授予三等和藍翎侍衛。 這些人得到這些官位後,去兵部選實職官。 一般進入翰林院,被授予六品七品編修、翰林院修撰、蕭作郎等,開始科舉後的職業生涯。 分配到翰林院的是科舉考試成績最好的人們。
但是,因此科舉考試自古以來就很難。 晉級,最後能參加殿試,掉下來的人數不勝數。 殿試之後,能為金榜題名的人更少。 所以,金榜的題名是人生的四大慶事之一。 唐郊寫了《登科後》,很好地說明了寫金榜題名後的興奮心情。 其中“春風擅長馬蹄病,一日遊長安花。 ”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 但金榜的題名並不意味著這就直接進入官場,實際上殿試後的成績也有排名,其中第一名是冠軍,唐朝隻有第一名叫冠軍,其他沒有叫冠軍,到了宋朝才受主要是因為唐代科舉製度剛剛興起,科舉製度不健全。
現在的清華大學每年招收數百名學生,而冠軍三年隻有一名。 這也有理由說古代教育普及率遠遠不如今天,但我們可以看到冠軍有多難。 狀元非常難考試,但狀元不會馬上被授予官職。 即使被授予,也不是大官,而是卑鄙的小官。 理由也很清楚。 國家大事不能讓幾十年剛讀書出來的人主持。 就像現在應屆畢業生不能直接成為部長一樣。
其他進士進入翰林院取得詞臣、史官資格需要複試。 隻有冠軍、榜眼、探花,在完成殿試布告後,才能直接進入翰林院。 狀元被翰林院修撰,授予從六品。 修撰可以參加國家修史活動,又稱史官,是一項非常大的榮譽。 擔任史官的官僚中,也有人在死後墓誌銘寫官位時特別注明。 他修過史,做過翰林官。 製度不健全,容易帶來的結果之一是科舉考試被世家把持。 因此,唐中晚期,科舉考試被當時世家保持,寒門學子很難發跡,甚至出現了買冠軍的現象。
Q3:古代學子中了狀元之後,能夠被封什麽樣的官職?
在我國古代這是有規定的,比小說和戲文裏可要小多了會試(每三年在京都的考試),中舉的貢生(地方儒學生員”秀才“升入京師國字監就讀的稱貢生,意思是貢獻給皇帝),在太和殿舉行進士考試,去的第一名的考生,由皇帝欽定”狀元“二、三名為”榜眼“、”探花“。這前三名合稱”一甲進士“,可以得到皇帝賜的”進士及第“。
”二甲進士“可賜”進士出身“;“三甲進士”可賜“同進士出身”的頭銜。但隻有“一甲進士”在金殿唱名後,立即按規定封授官職。“狀元”的職名叫作“翰林院修撰”,從六品官,“榜眼”、“探花”二人則被封授為“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官職,是地地道道的“芝麻官”。編修-修國史、實錄、會要的官稱。
官員的品級:官階分為九品,每品裏又有正、從之分,所謂“九品十八級”。不能列入九品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末入流”。列表如下: ⠠1、正一品——(文)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武)領侍衛內大臣。
2、從一品——(文)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右都禦史;(武)將軍,都統,提督3、正二品——(文)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統,總兵4、從二品——(文)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將
Q4:古代的狀元會當什麽官啊?
1、狀元的初始官階是從六品。
2、如果非得說是通過可靠取得的名次升為地方官的話,一般是進士,從九品坐起。
3、也有的地方官有的是皇上外放的(其中包括大臣推薦,皇上批複的),也有的是當地的巡撫或道台自己物色的,然後上報朝廷後,朝廷委任的。
擴展資料
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
曆代狀元中,對中國政治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的,是清鹹豐六年(1856年)丙辰科狀元翁同龢。他一生兩次為帝師,在晚清帝、後兩黨之爭中為帝黨首領。甲午中日戰爭後,積極支持康有為變法主張。
曆代狀元中,唯一由狀元而成為皇帝的,是西夏天慶十年(1203年)癸亥科狀元李遵頊。他是夏宗室齊王李彥宗之子,於天慶十年(1203年)參加西夏科舉考試,廷試得中第一,成為狀元。襲封齊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後於西夏皇建二年(1211年)發動宮廷政變,廢夏襄宗自立,成為皇帝,是為夏神宗。
Q5:古代狀元一般封什麽官
科舉製是在隋朝初創、唐朝成為定製、宋朝走向完善、明清趨於穩定成熟的,所以中舉者所授予的官職曆代是有所不同。在明清兩代,中了狀元的人一般是直接進入翰林院,官職固定為從六品翰林院修撰。而宋代狀元則通常會被任命為正八品京官,偶爾有外放州縣通判的。隋唐狀元要當上具體的官職還需要經過吏部選試,品級不固定。
Q6:狀元可以當什麽官
在宋朝的時候,隻要中了狀元,就可以當官,一般會被封為某個州的通判,通判就是相當於現在的副市長,有權利,但是並不是一個地方的一把手,不過對於治國來講,會獲得更大的權利。
明朝的時候,如果中了狀元的話,一般會進入翰林院,官品是從六品,其實就是儲備人才,身份就相當於皇帝身邊的秘書,根本就沒有實際的權利,甚至連那些散官的權利還小,其實就是一個旁觀者,不僅如此,因為這樣的關係,翰林院逐漸的培養不出人才了,尤其是到了明朝的末年,翰林院更加沒有培養出任何的人才。
清朝雖然說和明朝相距的時間很近,但是或許是因為翰林院的弊端吧,清朝對於狀元的待遇,並沒有像明朝那樣,在清朝的時候,狀元也是在翰林院任職,但是卻可以去外麵當官,擔任地方上的官員,比如說學政、知府、道員、按察使、侍郎等等,等到他們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之後,再進行選拔人才提升。
關於狀元一般封什麽官和宋朝狀元一般封什麽官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查看更多關於狀元一般封什麽官的詳細內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